历史上的突厥人和突厥民族是指公元5世纪生活在古代金山(今阿尔泰山)地区的铁勒等游牧部落组成的部族集群,公元6世纪中叶曾经建立统治诸多北方民族和广大地域的强大汗国。后因屡犯唐朝而遭到打击后发生分裂,其中一部分向西进入了中亚地区,并很快在种族、语言和文化上融入了当地各民族中。至此,民族学意义上的突厥人和突厥民族就已不复存在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历史原因,唐朝以后的中国史籍中再也没有出现过关于突厥的记载。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创建,并建起强盛的阿拉伯帝国。从8世纪中叶开始,阿拉伯帝国向东扩张。在军事征服的同时,派出大量学者用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传播伊斯兰教。但进入中亚地区后发现,大多数当地居民使用着一种不同的语言。于是,这些学者就主观地称之为“突厥语”,也依此称当地居民为“突厥人”,并称中亚地区为“突厥斯坦”(波斯语,意为突厥人居住的地方)。18世纪时,中亚学伴随着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在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兴起。欧洲学者对中亚的研究所依据的文献资料主要是8世纪以来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进入中亚后记述下来的各种笔记,于是欧洲学者们也沿用了所谓“突厥语”“突厥人”和“突厥斯坦”的称谓,并依此将分散于欧亚大陆上同类相近语言定义为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不同语支,将使用这些语言的民族称为操突厥语族语言民族,为这场历史误读披上了完美的学术外衣。欧洲列强加快在欧亚地区的殖民步伐引起了文化反弹,一些对外来强势文明持抵制心态的亚洲文化精英恰恰也利用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学术话语体系,掀起了为己所用的民族主义思潮。
泛突厥主义是19世纪末在沙皇俄国统治下的克里米亚鞑族文化精英层中出现的一种民粹主义社会政治思潮,旨在联合欧亚地区操突厥语诸民族形成一个相对强大的共同体,试图抵制以沙俄帝国领土兼并为载体的斯拉夫文化入侵与同化。尽管这一思潮的首倡者做了尽善尽美的设计和策划,但还是由于族群弱小而很快被淹没在俄语文化浪潮中。而这时加速向欧洲学习的土耳其人将当时的突厥学成果带回,并在行将解体的奥斯曼帝国历史文化叙事中人为植入“突厥血缘”。同时,在沙俄帝国受到压制的泛突厥主义者大量逃亡土耳其。在奥斯曼帝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以青年土耳其党为代表的民族主义者把泛突厥主义上升为帝国的强国之策。一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濒临解体,解散了的青年土耳其党人又将泛突厥主义作为复国良方继续鼓吹。20世纪初,后奥斯曼帝国时代的土耳其已经取代了沙俄鞑靼人成为泛突厥主义的主要旗手。
苏联解体后,中亚、南高加索地区操突厥语国家相继独立。土耳其借机向原苏地区以突厥语文化认同开路扩大影响。除了在投资、贸易、建筑、零售、服装领域等进入中亚、南高加索市场外,还建起突厥语国家元首会议和突厥语国家合作委员等常设机制。中亚、南高加索地区各国在独立初期均面临民族国家重建和恢复经济体系的双重困境,借助于土耳其的援助缓解草创建国压力成为普遍的做法。在此背景下,土耳其民族主义者再次推动泛突厥主义重返世界历史舞台,幻想建立一个从博斯普鲁斯海峡一直延伸到长城脚下的“突厥语国家联盟”。苏联解体近30年后,俄罗斯在中亚、南高加索地区的影响力日渐衰退,尤其在2020年纳卡战争中土耳其支持阿塞拜疆成功收复失地,使以埃尔多安为首的民族主义者再度膨胀,提出建立“突厥国家联盟”的倡议。2021年11月12日,突厥国家合作委员会升级为突厥国家组织。这一事件在欧亚地区当今地缘政治格局中无疑构成一种重要变量,而且将对包括中国、俄罗斯在内的有着大量操突厥语民族人口的非突厥语国家产生复杂影响。